close

最近寫讀書心得寫得很勤快XD,可能是因為最近都沒有專利書可以寫。(飄走)
我一直還蠻喜歡茱迪‧皮考特的書的,第一本接觸的應該就是姐姐的守護者,那時候相當喜愛他的敘事手法,我很喜歡他貼著裡面的主角們描寫的細膩跟入骨,我很喜歡他在每一章以後不停的推翻我對裡面角色的既定想法,我很喜歡不停的變換視角閱讀著同樣的故事。茱迪令我感到激賞的部分就是這部分,從小說的開始到結束,我總是感覺像是不停的閱讀同一個篇章,可是卻又不盡相同。像是窺入一個萬花筒,我隨著不同的視角旋轉著,我內心的價值觀跟對這整個故事的解讀也隨之瓦解跟建立,茱迪的題材向來深入人性,貼著灰色地帶行走。當你進入每個角色的視野,你跟著他看著世界,你就會有種不由自主的認同感浮現,每每我闔上茱迪的書,我總是說不出是非對錯。你無法評斷故事中的任何人,因為你可能是故事中的任何人。你說不出什麼是正確,而什麼是錯誤。當一件錯誤的事情發生後,你找不出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重大錯誤,可是事情卻還是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這就是所謂的悲劇。
一路從姐姐的守護者、事發的19分鐘、第十層地獄和換心(這本我沒看過),茱迪的寫作架構其實沒有多大的改變,向來是先把無法挽回的悲劇赤裸的攤在你面前,讓你先有了既定的成見。再以一篇一篇交雜現今的故事兩者推演至結局。這種結構我也在鍾文音的愛別離中也見識過,我也很喜歡鍾文音這本長篇小說,她們兩個的著眼點跟敘事方式很相似,鍾文音在愛別離中使用了相當黏膩跟華美的句子,只是後來的收尾有點偏傷心咖啡店之歌,不像茱迪這種比較偏寫實跟社會質疑的口吻。茱迪在描寫中猶以描寫母親的身分最為絲絲入扣,以他認真研究跟仔細鋪成的相對較嚴謹的寫作模式,很難令人想像她只是一個寫作為副業的作家。
這本死亡約定我並沒有給予他很高的評價,的確,這符合作者以往的寫作風格也的確向讀者拋出了問題。但是,我還是覺得少了一點什麼。整本書以我看來是以羈絆為主軸,當羈絆已經寫入你的行為你的思想你的生命,的確是很美好,可是你卻知道你少了其他一切的可能性。夫妻之間、朋友之間、兄妹之間、情侶之間、親子之間,如果羈絆這麼深,那要如何擺脫?或是當其中一環擺脫後,剩下的失序怎麼修護,剩下一地的毀壞,要怎麼繼續繼續下去。書中,主角說到,我知道我現在位於A點,我將來會在B點,我只要閉上眼睛我就知道我未來會怎麼樣,只是我不知道怎麼從A點走到B點,這令我相當鬱卒。或許是因為B點是唯一的可能,跟眾人希望的結局,所以主角才備感壓力。如果你連可能性都沒有,你有著只是非到達不可的必然性跟使命性,這的確令人感到疲憊跟鬱卒。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還是覺得有些過於緊湊。(雖然這本書已經很厚了)我想茱迪不適合描寫比較大的場景,像是我覺得監獄著墨過多,其實稍有偏離故事的主軸。有些事情的確可以補充整體故事跟人物的合理性,可是我比較期待的是原因的描寫跟主角的描寫,似乎有太多資訊跟場景只會讓我感覺眼花撩亂,有點到,可是只是輕觸就溜走,相當可惜。
BTW這部要弄成電影,作者說會補足女主角的很多片斷,希望不要爛掉才好。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