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應該是我第一本接觸到茱迪.皮考特的書了。
當時一出書就買了,後來也陸陸續續的一路跟著閱讀了他後面的許多著作。
不過,大概到玻璃心開始就有種疲倦感,似乎人物特質跟場景失去了那一份新穎性。
而這本姐姐的守護者,我想順便談談他的原文書跟他的電影。
原文書我買的時候剛好是電影上映時,所以是電影另刷的封皮。
有點傷心,我喜歡這舊版的封皮多點。這本的英文不難,
我已經看到約2/3左右,大概再五六個章節就結束了。
當我在閱讀原文的時候,有時候對於茱迪.皮考特的敘述感到驚奇,又有時對她的敘述感到無所適從。
有種硬生生被打斷的插入性敘述是其特殊的寫作方式。特別是在Anna跟Brain的章節。
茱迪.皮考特的寫作方式大體遵從以角色的觀點出發,每個章節以一個角色為主,利用多維的觀點闡述一個故事。並在最後讓其中幾個得主線主角產生共鳴或是引領出相似之處。大體而言,他熟悉的角色章節篇幅會大些,其餘角色則較少。最擅長描寫的是為人母親的心路寫照。但如果歷年追尋下來,卻總覺得被定格成制式的寫法。這也是我後來幾乎沒有再度有衝動閱讀其作品的原因。
這本的中譯本,雖不影響閱讀,但是回頭重讀,依然有些英文語法顯露其間以及莫名的部分。
誤譯的部分不少,但不至於到影響閱讀的部分,但有些簡單的錯誤令人對譯者有些失望。
不諱言,我當初初閱時並無有此感。可能是接觸原文後更容易窺探其脈絡。
故事是講述一個家庭,二女兒得到白血病,小女兒為基因寶寶,生下來的原因是為了成為姊姊的完美基因捐贈者。一開始以小女兒對父母提告想要奪回自己的醫療自主權利開始。從這一場爭奪中顯露出這家庭的岌岌可危以及故事中各個角色自我省思、各自的處事態度。
本書的章節中我覺得架構跟設定稍嫌不足的是裡面律師與前女友的故事。
律師的個性似乎在前後章節,略有不同。兩人重拾前緣的契機似乎也是頗有牽強感。
但因為此非故事的主線,被草草了事亦沒啥大礙。作者似乎只是想要引線到為何這個自私的律師願意無償的幫助這個小女孩,因為在他內心的某處理解小女孩的處境。
在Anna(妹妹)的章節中,我覺得前半本寫起來還算不錯。
雖然說不是完全的抓到12.13歲小女孩的心思,但是依然合情合理。
但是在中後本以後,我每每讀到Anna的章節,我就有種不知所云跟不理解其所謂感想。
Brain(爸爸)後面的章節則是喜歡扯些天文故事,似乎離主線越來越遠。
簡而言之,我覺得後半部的收尾有點爛尾的感覺。
sarah(媽媽)的部分,則是重複率太高或是各章節看起來並沒有一個主軸。
也許是因為要塞下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作者又不願意捨棄其一。
如果將各角色的章節併起來每章的分量以其時間軸推演更深的話,搞不好會更令人驚艷。
至於電影的部分。以我個人從書中的觀感而言,這大家的個性是不是都變了。
我其實不記得anna是如此活潑的屁小孩,片中的anna的憂鬱簡直跟夏日露水一般。
片中又特別強調了生病的二姊的戀愛故事,爸爸跟哥哥的故事就帶過,律師的戀愛故事印象中也沒提及。
另外,劇中的結局跟書本中的相異,我個人覺得兩者都OK。不過書中的震撼力強了些。
看完這片我只覺得,到底卡麥蓉迪亞是用什麼標準在選片的。她不是沒演技,可是只要演的不是美國甜心實在都很無趣ORZ。總之,這部電影拍起來就是速度太快換景太多,說是原始重現原著我又覺得角色的個性不同。我覺得最可惜的就是此片並沒有應用到電影這個媒介的優勢。單純的重現故事內容,我還不如看書去。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