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作者:Eisuke Sakakibara
譯者:戴文彪
出版社:財訊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0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084489
裝訂:平裝
挺輕薄的一本書。
讀起來輕鬆不艱澀,不過主觀意思頗重。
對不懂經濟學的人而言,這本的確是本有趣觀點的書。
作者從食物作為切入點,講述食物與世界經濟的脈動相關性。
整體讀起來,不難發現作者稍稍有因為自身國家有點偏頗的觀點,
不過這又非學術性文章,倒也是無不妥之處,以下就提出幾點有趣的觀點作為心得好了。
在書中作者提出在西方法國料理的地位有其重要性,且法國料理應為西方之料理之始。其中更以法國料理與義大利為兩個視料理為文化的兩個獨特地區。這兩地好食、重視食物的天性,其實也可以從這兩地的農產品中略窺一二。
書中法國人會從一個人選擇的紅酒去評斷一個人,而且外交上特注重食物這一環。舉出的例子中,美國人卻在宴會上詢問有沒有健怡可樂,令法國人恥其無文化(雖然說當時在菁英界健怡可樂蔚為風潮),上例可從法國人對待食物猶如一種文化。反觀英美僅視食物為一種資產。
因為英美個觀念,也不難想像中後來美國將食品產業工業化,也就是因應而生的速食產業了。為了讓食物生產更趨優化以及大量化,易產生了很多問題項是基改食物以及狂牛症等等,皆可以見微地推出將食物跳脫了自然法則、季節大量生產的惡果。
書中也提到了中國人的飲食,基本上很雜。因為文化融合了各式各樣的民族,
因此形成了各地方獨特的飲食,且中國尚有食療的民間信仰,這點在世界上獨具一格。
最後作者引領出,當年因為西方的崛起(像是速食產業的輸出等等)已告一段落,這世界的脈動以往東方回歸。此點可從東方的飲食興起略窺一二。最後作者帶有自豪 的觀點說日本是個會依照時節飲食的一個民族,他以往到美國才發現當地的時令食材有多麼單調,也隱含著隱憂在速食主義的之下,越來越多日本國民不懂得吃也不欣賞吃,亦拋棄了長久以來的依時令飲食的美德。
其實讀完這本書後,我不禁回想,台灣物產不算貧脊,無論農產品或是農產加工製品皆品質完善且有其驕傲之處,但我還真想不起些時令上的食品。大抵只有水果略有印象,回想起來我家的餐桌上的菜色有那麼一點無趣跟亦無季節輪轉之憾。我認為,初始搭配時令飲食僅是因為當初科技不發達,食物保存不易。而現今提昌此種精神則是偏重於,這種飲食方式方能體驗到食材最豐美的時刻且可以節省能源的浪費。也許,我們都應該對這精神共勉之。